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外资看好中国资产,吸引力显著提升;中国金融机构迎来高质量发展契机

财经网讯“中国市场的业务规模和成长性在全球都十分可观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但规模和增长已不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要素,行业结构性变化对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IPO注册制改革、资管新规、对外开放等一系列代表性的监管变革正驱动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外资对于在中国的成功更有信心。”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先生9月5日在《财经》、《财经智库》和北京资产管理协会主办的“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如此表示。

1

曲向军表示,本轮开放和上一轮有着显著区别。金融开放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资本及金融账户开放,包括利率、汇率开放等。另外一类是金融业对金融服务机构的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有41家外资银行,其中有11家国际性银行或者投行已经参与到我国证券行业,另外有64家保险公司存在外资参股或者外资战略性投资。全球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有11家资管机构在中国非常活跃。

此外,中国已经开放了35种大类金融牌照,包括银行、保险、资管、券商、期货、信托、不良资产管理,还涉及金融基础设施牌照,如信用评级、托管、支付。例如,友邦人寿获得了外资独资人身险牌照,安联保险获得独资保险控股牌照,贝莱德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独资公募牌照,东方汇理资管成立了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橡树资本新获AMC牌照,花旗银行新获托管牌照,美国运通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中国金融业开放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有什么价值?曲向军指出,首先,中国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对整个宏观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其次,到2019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逐渐走向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可以为当前的中国金融机构提供借鉴。

与此同时,他还建言中国金融机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时应该注意四个关键点:

1、金融业要回归本源,以客户为中心,要服务好客户,做好客户经营,大力发展轻资本模式。

2、风险跟合规是竞争力,是创造价值的,在这方面很多银行都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3、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一定要真正提到战略议程,要从口号变成行动。

4、要具有精细化、专业化、敏捷化、协同化的管理及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陈道富):谢谢Robert SCHARFE,Robert SCHARFE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怎么样跟国际市场更好融合的一些建议,我相信中国可以跟世界在资本市场在证券交易方面做更好更深层次的融合,能够在更多的业务上面探索出一个更有效的合作模式。

下面我们有请曲向军先生给我们做一个分享,曲先生对外资金融机构有比较多的一些感触,所以我希望在他自由发言过程当中,能够结合他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理解,希望他更多谈一些对这些准备或者已经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到底有哪些是最吸引他们的?他们进来的时候担忧什么?中国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对中国金融机构有哪些建议?

曲向军:谢谢陈所长!刚才听了潘会长和安会长的发言,对整体政策和市场的分析很清楚。钱董事长提到了瑞银证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有启发!那么我从麦肯锡的角度谈一下中国市场的开放对国外机构的新机遇以及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有什么重要价值。过去几年,我们有幸参与了很多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我们也协助众多中国金融机构进行体系化转型和规模化创新与转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此过程中,我们有4个感受颇深的心得:

1、外资机构如何看待新一轮开放。这一轮开放与上一轮有着显著区别,更具深度和广度。金融开放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资本及金融账户的开放,如利率、汇率的放开等。另外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开放。这两类开放均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主要谈金融服务业开放带来的机遇。

如前面所言,这一轮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与以往有显著不同。到目前为止,国内有41家外资银行,有11家国际性银行或者投行参与到我国证券行业,有64家保险公司是外资参股或者是有战略投资的。另外,全球排名前20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有11家在中国非常活跃。目前已经开放了35种大类金融牌照,包括银行、保险、资管、券商、期货、信托、不良资产管理,还涉及金融基础设施牌照,如信用评级、托管、支付。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一轮开放比上一轮更具深度和广度,且更加坚定。

从深度来看,这一轮开放过程中,很多主流牌照都允许外资独资或者控股,大家看到友邦人寿新获外资独资人身险牌照,安联保险获独资保险控股牌照,贝莱德基金管理公司获独资公募牌照,东方汇理成立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这对外资意味着什么?由于有了管理权限,他们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实践他们的国际化专业能力与技术,这是他们很看重的重要环节。刚才瑞银证券钱董事长提到了通过小股份获得了经营管理权,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规模和增长不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要素,行业结构性变化更为诱人。中国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在全球已经很显著中国银行业近300万亿的规模,是全球第一;保险规模排全球第二,而且成长性很好;资管2019年达到113万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200万亿。但是外资在中国除了看重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在这一轮开放中更加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结构性变化。他们认为这些结构性变化对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非常关键。这里面具体包括什么呢?包括中国IPO的注册制改革,资管新规。如果没有资管新规,以前外资在中国做理财很难竞争过中国的理财产品,特别是因为中国的银行理财收益率非常高,非标盛行,同时存在刚性兑付,外资理财的国际投研能力和投资能力很难施展,无法与中国当地理财产品有效竞争,所以很难发展起来。现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养老和健康险等领域正在成为外资高度关注的领域。一系列代表性的监管变革正驱动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外资对于在中国的成功开始更有信心。

此外,外资也非常关注中国在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上的领先性,希望通过在本地数字化能力建设中学习,甚至复制到全球。举一个例子,以往中国金融机构都是学习外资,学习全球最佳实践,但是最近3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球各领域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学习。我们最近三年每年接待两批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它们纷纷来中国考察。考察什么呢?阿里、腾讯、平安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科技技术以及生态圈战略,这是史无前例的。每次考察完他们都非常振奋,把他们了解到的、中国应用的金融科技写成报告和案例,在总部进行深度研讨和借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宽容度和鼓励。以上是我认为除了监管开放外,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很大的几个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3、除了关心监管的牌照和开放、关心规模与增长外,外资更关心他们在中国如何成功。我国很多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跨过1万美元到2万美元门槛,这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爆发的重要窗口。全球金融机构虽然都认为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但是他们更关注如何成功,如何提高中国市场在其全球业务中的占比和地位。

举一个例子,银行业2009年已经开放,2009年整个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是1.7%,到了2019年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是1.2%,下降了0.5个百分点。所以不仅仅是金融开放的吸引力以及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关键是他们很关注:如何在中国市场真正成功,如何提高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这是持久性的重要议题。

沿着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系列访谈和调研,我们发现,全球金融机构非常关心监管和开放政策在中长期能否保持一致和公平,能否保持充分的透明度。另外,他们非常关注如何在中国做好本地化,越来越多的领先外资机构将本地化提上日程。

另外,现在在中国市场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的能力,特别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不光应用到外资的中国区业务、亚洲区业务,还要推广到全球业务。在中国的金融机构里面推动的生态战略怎么样复制到全球。这是国际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中的第三个关注点。过去3年,单是国际资管机构我们就接待了15批,其中他们关心的共同话题就是在中国市场如何成功。

4、在不同于以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放下,对国内金融机构有什么价值?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价值?这是我们第4个谈到的心得。大家普遍的共识有两点:

(1)、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对我们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借鉴的是,国际金融机构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019年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第10年,这期间很多机构是往下走的,但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多机构走向了高质量发展之路。瑞银是一个例子,花旗银行也是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特别是体现在战略聚焦、价值增长和大规模数字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国金融机构当前面临的环境(包括供给侧改革、降杠杆、外部宏观环境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我们尚未遭遇像全球金融危机那样恶劣的环境。但是金融危机后很多国际机构的发展之路,非常值得中资机构在制定下一轮战略规划时进行参照。

我们认为,中资金融机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

1、金融业要回归本源,以客户为中心,要服务好客户,做好客户经营,大力发展轻资本模式。

2、风险跟合规是竞争力,是创造价值的,在这方面很多银行都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3、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一定要真正提到战略议程,要从口号变成行动。

4、要具有精细化、专业化、敏捷化、协同化的管理及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举一个例子,在国内金融机构里,一个客户经理服务1200个客户,而国外一个客户经理覆盖200个客户;如果我们看产品组合,国内单个零售客户产品渗透率只有1.6个产品,对公客户是2.3个产品。即使国内最好的银行也是如此。大行有5、6亿的客户,股份制银行大概有5000万到1个亿的客户,但是零售客户的单个产品覆盖率只有1.6个产品,要么是理财,要么是存款,要么是信用卡,要么是个贷,单个客户的贡献率是150元-500元人民币。

这都说明我们国内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前端客户专业化服务能力,包括风险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如何从口号落实到规模化应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比如国内金融机构前台和中后台人员的比例是2:8,而国外领先机构这一比例是5:5;国内机构要通过科技创新、业务模式转型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人员结构转变。另外,在国内金融机构,大数据和科技类人才占比还不到5%,而我们看到,在国外领先金融机构,这一比例能达到17%。由此可见,国内金融机构在科技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恰巧在这个时间点上,大家对此给予了足够关注,并将之提到日程上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不是说狼来了,应该说给国内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并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我们在跟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从文化、从对外资专业性的尊重度和包容度方面都越来越理性,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开放,这一趋势还会越来越好。我们也相信,中国金融机构在这个逐渐开放的过程中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