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无意欲何为 ——试问“湖南省政府督查室主任谢晚林案”的报道记者谭君

“无问西东”是时下很火的一个网络热词,因为一部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其实这本是出自清华校歌的一句治学名言,网络化以后却成了一句“不负责任”的调侃口语,有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味了。

而我之所以赶这个时髦,正是因为2018年1月20日有拜读澎湃新闻记者谭君的一则报道,标题是《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谢晚林受贿七万多元获刑,曾退缴十五万》。我觉得这个标题写得有水平,在这个“标题党”横行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是很摄人眼球的。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哦,又出了一个贪官!见惯不惯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于是我没有理睬。没想到,几天后又看到了多篇关于“谢晚林案”(以下简称“谢案”)的帖子,于是一番细究之后,我发现事实与报道竟然大相径庭。这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到了“无问西东”这个词,此刻,我就想试问这位名叫“谭君”的记者:如此不负责任,究竟意欲何为?

当事人谢晚林

喜欢刨根问底的我,首先想到的是了解真相。于是,我想办法联系上了谢晚林——这位“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我不是猎奇,是内心有一腔“火”想发泄。那一刻,我也不知道这股“火”该燃向谁:是这位“受贿”的原主任,还是报道“谢案”的谭记者,抑或是造成这一切的其他根源?我当时尚不能确定。

我知道获刑1年11个月的谢晚林已被释放。于是,我做了一系列“背景调查”之后,在一个茶室,我开始了与他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说实话,自认为“阅人无数”的我,看到他的那一刻,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样一个身材瘦削、穿着朴实的中年男子,曾经是一个手握省政府督查大权的正处级干部。

之前,先请“度娘”帮了下忙,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悲催的事情:

百度关于“谢晚林”的网页约有2640条,主要集中在两个内容,一个是作家刘明写的通讯《扶贫赤子谢晚林——记省政府办公厅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晚林》,另外一个就是记者谭君写的报道《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谢晚林受贿七万多元获刑,曾退缴十五万》。

怎么会这样?同样是“谢晚林”,一个是优秀的扶贫工作队长、一个是受贿获刑的“腐败分子”,难道这个叫“谢晚林”的干部“人格分裂”,是“两面人”?我个人认为:严查之下,“两面人"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于是,我又通过朋友找到了关于他的一些图片资料。我看到了一张张盖有“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州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党委”、“中共湖南省直属机关工委”等鲜红印章的“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证书、“嘉奖”证书、荣誉称号的证书……我相信这个不会有假。那一刻,我想我真有必要弄清缘由了。尽管我深知“人是会变化的”,但我仍然困惑:这么一个一贯表现优异的干部,是如何与谭君报道的那个人扯上关系的呢?

我首先求证了那篇通讯的作者——作家刘明。他很坚定地说:我这篇文章当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真的,因为我是实地采访才写出来的。这点,我信。至少十四年前的扶贫工作队长“谢晚林”与“受贿”这两个字还是难以搭界的。

对此,我希望谢晚林给我一个正面的答复:那么,后来又是如何因“受贿”获罪的呢?

据说,谢晚林对我的信任,是从朋友的朋友圈看到我写的关于《“冤枉又能怎么样呢” 湖南官场似现“侯亮平”式的谢晚林该何去何从……》一文的评论开始的。那也是一篇关于“谢案”的帖子(现在竟然被删帖了,原因不难猜想)。那时,我是这样评论的:

已经多次看到涉及谢晚林主任案件的帖子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分析,此案属冤案的可能性极大,理由如下:

1、第一个关键词:金额。

一位正处级核心岗位在职领导被查,名义是千万大案,结果20余人专案组只查实7万余,显然极不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确认是受贿,在目前这种大背景下,也可纳入“清官”范畴了,何况还是正常人情往来。由此可见,从纪委、到检察院、到法院,有人对此案是一路保驾护航,非整垮其人不可,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第二个关键词:程序

从组织程序上讲,查处一个正处级干部,怎么会让一个正部级的省长亲自批示?明显有不正常。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想想也知道。而回过头讲,省长又为何会签字?是权属范围内的正常履职,还是权属范围外的某种交易造成的越权干预?不管怎样,此程序不止是瑕疵问题,也是事实上造成冤案的关键。因为下面很多是习惯于拿鸡毛当令箭,仗着领导批示上下其手的。何况还别有用心

3、第三个关键词:背景。

谢晚林被查,是源于谢正在履职查实长沙绕城高速标段工程问题的施工责任方陈建武的举报。这样说来,这本身就是个“笑话”:你查我呀,我黑你,让你进去,没法再查下去……其实,这陈建武敢如此,谅非他一介暴发户有胆,只是因为有人撑腰。所以,查谢晚林,不能脱离这个背景。而最后判了谢1年11个月的刑期,正好是他被关押的时间,这更是一个笑话了!可见,这个背景在办案的所有人眼里是一块“白板”。

自古至今,在这个人世间,冤案总会有。但天道循环,做恶之人终会有报。而今天,我欣喜地看到了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扫黑”的怒吼,我相信所有正义的人们有理由和谢晚林一起期待沉冤得雪的那一天!一定会有的……

事实上,朋友圈这样,也就顶多是“发个声”、表示一下而已,人微言轻,意义不大。但没想到这“微言”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力挺。他们说:都不“发声”,自己迟早会成为下一个“谢晚林”!

不知道是不是关押时间太久所致,甫一见面,他的话不多。他并没有给我太多的解释,只是给了我看一大叠的资料。是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吗?显然,他是有备而来。但看得出,他的“有备”是他对他的“冤案”的不服、不满。我也没心思喝茶,因为那些资料,于我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如蒙太奇般地反复出现了很多的画面,我真想拍案而起,大吼一句:“千古奇冤,湖南一谢!”

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1月18日,周恩来冲天一怒,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著名题词。

1946年7月11日,民革中央委员、著名学者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同为民主人士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追悼大会上直接怒斥: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无耻啊,无耻!没想到,他接着也被同样暗杀。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幕。

关于记者谭君

我还是相信那句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想向那篇报道的作者——记者谭君了解。我想知道她这篇报道是如何写出来的。

通过“澎湃新闻”官网,在其今年2月1日公布的“申领记者人员名单”中可以看到“谭君”的名字。以我对“记者证申领程序”的了解,谭君应该是经过了正规考试认证的,可以理解为是符合记者行业要求的。

其实,我一直对“记者”这个职业尊重有加。因为在我看来,TA就是铁肩担道义的“无冕之王”!好的记者应该执着于探求事实的真相,力求将公平正义飨食读者。

可是,这个美女记者并不接受我的询问。2018年2月13日下午3点24分,我打电话给谭君。实事求是地讲,以我的修养,以我与谢晚林“非亲非故”、与谭君“无冤无仇”的背景,我说话很客气,但她还是很敏感。尤其是当她得知我找她是要了解她写那篇报道的背景、询问她做过哪些具体调查,并告诉她“沟通无限”时,她很决绝地挂断了电话。

其实她的声音婉转好听。是不是因为职业的缘故,使得她对陌生人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我不得而知。我能够理解她的心理,当然也不认为她就完全是心虚。以我纤细的神经,我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为这事,她内心已经比较烦躁纠结了。

我不愿以不公之心去揣摩一个我不了解的人。既然她不愿沟通,我也就只能从她的字里行间中去分析、去了解她的价值取向了。

在谭君的报道中,这个标题就是很有杀伤力的。因为标题当中有“曾退缴十五万”这几个字非常耐人寻味。我几乎可以想见当时谭君记者在电脑前打下这几个字时的那份得意,我猜想她已经估计到,单是这个标题,就将为她争取到一个非常可观的阅读量(结果也是如此)。于是,在没有对事实进一步查实的前提下,她毫不犹豫地用了这几个字,给全文定下了一个基调,即:不是谁跟谢晚林过不去,是谢晚林自己,用他的“退赃款”的“实际行动”,把自己定格在贪腐行列,送进了牢狱。

在报道中,谭君还浓墨重彩地“抄录”了法院审判的受贿记录,如“协调土地转让纠纷,省政府门口收1.99万”、“危废处置中心选址遭抵制,督办协调后收2.5万元”、“协调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返还,收贿金3万”等等,最后还看似很不经意地补充了一句“2014年8月27日,被告人谢晚林向公诉机关退缴违法所得人民币15万元。”一切都似乎在暗示:谢晚林“受贿”是铁证如山。

是啊,一个在职的、手握实权的省政府督查室主任,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五年期间趁过年过节之机“受贿”7.49万,而且“人赃俱获”,这是多么伟大的“反腐战绩”啊!

我估计在谭君不长(这个是相对的)的记者生涯中,她实在被自己幸福安稳的人生限制了想象力,她不会想不通:即使你是一个正处级领导,你干嘛受贿7.49万还要退赃15万啊?我认为这正是“黄泥巴调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我所知道的“巨贪”,都是千万亿元级的,谁看得上你九牛一毛的7万多啊?这太超出我的常识范围了,太不可思议了,太有新闻价值了。

于是,在谭君记者浑然天成的春秋笔法里,“谢晚林”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腐败分子”。不难看出,记者谭君这一篇看似客观、公正、理智(甚至带有照抄嫌疑)的新闻稿,从一字一句到标点符号,都在整齐划一、威风凛凛地站着队。

另一方面,谭君记者显然揣着明白装糊涂,装成一个缺乏基本数学概念的人,她根本不去想“既然是受贿7.49万,为何又退赃15万?”她更无暇去考证“当时身在浏阳监狱、与世隔绝的谢晚林,又是如何退赃这15万的?”甚至她只需要把这篇报道“照抄”了事。在她亢奋地洒下正义春药之时,“新闻记者基本的职业道德”也被其急匆匆地扔在一边了,至于需不需要采访当事人、至于这篇报道会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后果,她更是不予理睬!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整垮一个的优秀党员干部,需要动用纪委、检察院、法院一大群人用足足4年的时间,即使把他的祖宗三代查了个底朝天,竟然只查出一个难得的“清官”来,而再一次毁掉他,只用澎湃新闻记者谭君信手拈来的这样一篇报道就足够了

我一直认为:记者应该是有思想的,TA不是文字的搬运工,而是事实的还原者。否则,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还是客观上的疏忽,以“正义之名”、以“舆论监督”为幌子,绑架公平正义,刊发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这就是“无良”!这里的“良”,可以是“良知”,当然也可以是“良心”!

难怪我上“搜狗百科”,一个正处级干部、在案发前还屡获嘉奖的优秀党员“谢晚林”的关键词条就只有谭君的这篇报道了。作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谭君不可能看不到案件背后的东西。这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老师曾讲过的一个关于“刀笔吏”的故事,一时间细恐至极。

据说江南的刀笔吏是很厉害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笔定一个人的生死。说有一个江湖混混,一日到一百姓家准备行窃,看到一妙龄的女子在床上睡觉,他在女子不觉察的情况下,把女子胳膊上戴的一只玉镯摘了下来,准备要走,看到女子貌美,陡起不良之心,把女子就给糟蹋了。女子家人一怒告官,先请了一刀笔吏,刀笔吏捉笔状子,写到那混混罪责时,用了“勒镯揭被”这样四个字,另一刀笔吏看后说,这样不足以让那小子死,因为他是行窃在先,之后才动了色心。于是这个刀笔吏提笔将这四个字改为“揭被勒镯”,这一改意思就大不同,是说这小混混,先是色心在先,糟蹋了良家女子,之后又顺手抢劫,这纸状子最后把那混混送到了奈何桥。由此可见,用笔杀人不是虚传。

如果我是谭君

对于“无冕之王”谭君给我形成了以上的印象,我一度怀疑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所以,我试着反省自己:如果我是谭君,我又会怎么做?

我想,每一次出发之前,我会想想“初心”——我是记者,我为什么出发?我的职责是什么?我的职业底线是什么?

我还会想,我应该尊重“无冕之王”的这个神圣的称号,就事论事,而“不被浮云遮望眼”;也不会简单地发一篇“新闻通稿”敷衍了事,只要红包到手了。

具体到“谢案”,我想至少有几点我可以去做:

比如,在报道之前,去核实为何“受贿”7万多,却“退赃”15万,这其中是怎样的情况?这是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记者必须要去核实的。

而我恰好看到了这样两份“材料”——

一份盖有“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检察院扣押物品专用章”、标注时间为2014年8月27日的《查封/扣押财物、文件清单》和一张盖有“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检察院财务专用章”的编号为05201、也是2014年8月27日出具的《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上面的内容是“暂扣现金15万元”。“清单”上签字的“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持有人”是谢××(系谢晚林之子),而“缴款书”上写的“付款人”是“谢晚林”,并注明是“在银行交讫”。

而我们查一下谢晚林的关押记录,不难看出2014年8月27日,他已被关押在浏阳看守所半年有余了。

这两份材料说明了什么了呢?说明后来在判决书中被认定为“退缴15万元”是谢晚林的儿子谢××提着一袋子现金到银行去办理的,我可以想见一位救父心切的懵懂少年十分着急的样子。因为那时候他们父子根本无法联系,谢××是在什么情况下、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这么一个本应该属于大人的事情的呢,可想而知。而这两份材料还有一个很奇妙的作用,就是它可以“坐实”谢晚林犯罪的事实,可以给人一个假象——那就是谢晚林已经“认罪”了!

这其中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案已判决生效,谢晚林也已出狱,那15万元的“暂扣款”去向何在了呢?既然当时是说“暂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还要退的?另外,判决中涉及到2笔金额,一笔是罚金8万元,另一笔是违法所得9.49万元,这是要“予以没收,上缴国库”的。这些,又兑现了吗?如果兑现了,是从那个15万元的暂扣款中提取的吗?那还少了的2.49万元,有落实吗?如果没有兑现,那这个法院判决“十日内缴纳至本院”岂不是一纸空文?

如果我是记者谭君,我一定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看到这些材料。很遗憾,我不是谭君,谭君也没有去做这些该做的事。

如果我是记者谭君,还有一个问题可以去核实:那就是为何谢晚林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一个月,这个时间正好是他的先行羁押时间?这如果不是法官“妙手偶得”,那一定是“天然巧合”了。

如果我是记者谭君,我一定会去向当事人谢晚林调查了解情况。因为谭君记者写这篇报道的时候,谢晚林早已自由。他有接受采访的权利了。

我突然发现,我要是记者谭君,这些问题其实很容易想到,也很容易做到。可是,可但是,我们的记者谭君对这些不屑一顾,她“无问西东”的一篇报道“顺产”了。当然,这篇报道最大的作用是给“搜狗百科”关于“谢晚林”的词条贴上这样一个标签——

谢晚林,曾任湖南省政府督查室主任。

2014年1月,因严重违纪被刑拘。

2017年11月,谢晚林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1个月。

2015年12月,一审宣判后申请取保候审,并提起上诉,二审期间,长沙中院曾三次公开开庭审理。

2017年11月1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原主任谢晚林被刑拘4年之后,长沙中院对其受贿案作出终审裁定:维持一审判决结果,认定谢晚林受贿7.49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年11个月。法院认定,谢晚林利用湖南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主任的职务便利,在督办和协调涉土地、环保、电力纠纷时,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对于谢晚林上诉称收钱系“人情往来”的辩解,二审法院未予采纳。

而这个词条下的“参考资料”就是澎湃新闻记者谭君的这篇给“谢晚林”贴上了“腐败分子”标签的报道文章!

然而,这个标签的威力,也许足以让一个正常的人不正常,也足以让人永世不得翻身……莫非,这样的“无问西东”,就是记者谭君需要的结果?

但是,我也很想问一句:一个已被二审判决了的人,为何还要不停申诉吗?我想在他的心里,也许只有一个答案: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我是谢晚林

此刻,我想换个角度:如果我是谢晚林,我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令我凉透脊背。我真不敢相信,因为督查职责所在,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谢晚林竟然就突然身陷囹圄。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在一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2012年6月,作为省政府督查室主任的谢晚林正奉命督查省领导批示“长沙绕城高速东段A2标耗资10亿元的豆腐渣工程”和“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谢晚林也许没有料到这一潭水那么黑、漩涡那么深。也许是为了工作,迫不得已。

不能不说承建方老板陈建武的能量巨大,他很快动用关系找到了谢晚林,谎称问题不属实,多次送礼并许以好处,只是他没想到,谢晚林不仅拒绝诱惑,反而将此问题批转长沙市政府和省交通厅调查处理。省市相关部门也很快调查核实,并作出了处罚决定。但陈建武仍打算蒙混过关,而谢晚林却要求一查到底,绝不草率了事。

“搞死他!”我相信一定有人在咆哮!一张巨大的黑网开始为谢晚林织就。2013年1月,谢晚林开始被秘密调查,希望发现其“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6月,有关领导收到了陈建武呈送的所谓举报材料,罗织的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敲诈勒索”等罪名;9月11日,谢晚林突然被强制带离办公室,直接被关押于长沙市荷花园大夏地下室,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暗无天日的日子。

我不敢相信我能经受那样长时间、那么花样多的“非人”摧残:为了达到彻底整垮、搞臭谢晚林的目的,十几个人轮番上阵,整夜辱骂、不许喝水睡觉、强迫长时间站立,甚至威胁关押其家人等手段,都是家常便饭;至于洗脑、诱供、指供、逼供等套路,更是数不胜数……

我曾认为自己很坚强,但如果我是谢晚林,在那样一种没有自由、毫无人道的环境下,我想我可能早已经被搞疯了,我会有问必答,什么都承认,只求能保命,我会顺从地在“美国的原子弹就是我造的”口供上签字画押,只求能早日重见天日!

有网友说:专案组20多人,历时2年多时间,挖地三尺,祖宗八代都查了个底朝天,这些数字组合在一起,真是挺腻害的了。说真话,我要是谢晚林,我会怀疑自己能否活下来,甚至会怀疑即使活下来也可能会被人办成所谓的“铁案”,永世不得翻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谢晚林还真是一条汉子,不仅活着出来了,而且成功地让一个利益集团炮制的所谓的“千万大案”演变成了一个区区“七万余元的受贿案”,更腻害的是,这七万余元还是谢晚林在被关押于地下室期间主动说出来的与亲友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

这一切,足以让人拍案惊奇!

而更令人称奇的却是——谢晚林被羁押在浏阳市看守所期间,不仅成功地挽救了一名自杀人员刘某桂的生命,更让整个403监室的20多名重刑犯们自愿按上其血红的手印,联名写信发出其内心良知的呼喊:社会需要谢晚林这样的好人,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谢晚林这样的好党员!这些惊奇,估计谭君没看到,也不会想看到。

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我根本做不到!在那种保命重于一切的背景下,一般的人哪有心思去帮助别人,更哪有信念力量去“征服”那么多重刑犯啊!我也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强大心脏?这是怎样的人格魅力?

幸亏我不是谢晚林!我依然可以享受着这蓝天白云下自由的空气。可是,如果我们热衷于做吃瓜群众,对此都麻木与凉血,谢晚林也许不会是最后一个遭此厄运的人。

我有一种向这些令人震撼的重刑犯致敬的冲动:他们身负重罪,却良知尚存,人性未泯!而同时又对谢案整个过程深感毛骨悚然:有人高堂在座,衣冠楚楚,却正义荡然,人性全无!

所以,我也想请记者谭君回过头去读读自己写的那篇所谓的报道。我告诉你我的感觉吧:读完整篇文章,不觉全身冷汗直流,前前后后都是套路啊!放大关键词,夸大事实,吸引善良的读者们饶有兴趣得读下去,按照“大记者”的意图去选择,人为制造“热点”,引导舆论,兴风作浪,令人骇然。

如果想做刀笔吏,请不要忘记:天理昭昭,多行不义必自毙。

从善良的角度,我还是衷心希望我们要记住的是清华校歌当中“无问西东”的前面那一句:立德立言……

2018.2.13

备注:也许这潭水很深,所以本文作者确认“文责自负”。如果需要联系本文作者,可以直接call小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