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时代的终结?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ASX:自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以来,CBA一直是澳大利亚股市复苏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股东受到了良好的奖励。

的确,自2009年1月触底反弹至24美元以来,该股的价格翻了两番多,在两个月前创下96.69美元的历史新高。相比之下,S&P / ASX 200的回报率要低得多,仅为95%(索引:^ AXJO)(ASX:XJO)(两个数字均不包括股息)。

但是,尽管一些投资者认为银行可以维持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弹,但有强烈迹象表明情况恰恰相反。实际上,自触及该高点以来,该股已大幅回落,目前的交易价格约为84美元,处于所谓的“技术修正”状态。

鉴于该银行是澳大利亚持有最广泛的股票之一,因此应对一些巨大的挑战很重要,这些挑战可能会威胁到一些不合理预期的投资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可能适用于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西太平洋银行(ASX:WBC),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有限公司(ASX:NAB)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集团(ASX:澳新银行(ANZ),他们陷入了类似的困境。

下面,仔细研究银行近年来表现如此出色的一些关键原因,以及一些可能影响银行未来前景的重要措施。

怎么了对不对?

近年来,英联邦银行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低利率环境。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财务崩溃之后的七个月内,储备银行将利率空前降低了400个基点(从7%降至3%)(如下图2所示),这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时期。

实际上,自那时以来,该国的现金利率进一步下降。澳洲联储仅今年就两次降息,最近一次是在5月份,降息幅度仅为创纪录的低点2%。

与所有银行一样,英联邦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对消费者和企业收取利息,同时还收取其他费用。自2009年以来,该银行的每股收益(EPS)显着提高,而每股股息也几乎翻了一番(稍后再介绍)。

图1。资源:CBA年度报告

低利率环境不仅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增加贷款,而且还应尽快还清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减损费用(即坏账)迅速下降。尽管由于市场状况的迅速恶化,减值费用在2009年猛增,但由于企业大幅降低了杠杆率,减值费用自此大幅回落,如下图所示:

图2。资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CBA年度报告

坏账费用

为了强调坏账费用下降的程度,英联邦银行的贷款减值支出占平均总贷款和承兑汇票(GLAA)的百分比在2009年为72个基点,而在2014财政年度为16个基点。截至2014年12月底,这一数字仅为14个基点。

的确,近年来减损费用和准备金的下降在联邦银行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收入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人们担心这种趋势可能接近转折点。事实是,坏账支出和准备金的下降是“周期性的”,这意味着尽管它们今天增加了利润,但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再次上升,它们可能会严重损害收益。

尽管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也已提请注意主要银行的贷款标准可能会下降(即,某些客户在利率不可避免地上升时可能无法偿还贷款),但坏账费用也可能因以下原因而增加:当地经济面临的强劲阻力(例如失业率上升;商业信心不佳)以及澳大利亚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

盈利能力

净息差(NIM)为衡量每家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通过从银行从贷款中获得的利息减去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净利息收入”),然后将其除以银行的平均生息资产即可得出。

如下图所示,联邦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在过去10年中大幅增长,这很可能是由于澳大利亚的采矿和住房行业蓬勃发展,导致其贷款和票据贴现大幅增加了175%。以及该期间的其他应收款。

但是在同一时期,银行的NIM实际上已经下跌,这意味着它从所写的贷款中获得的利润要少得多。这主要归因于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中为争取新客户而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这也是诸如APRA之类的监管机构关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联邦银行NIM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最近半年中下降了2个基点,至2.12%。请注意,这并未反映在下面的图表中,该图表显示到2014财政年度结束时。

图3。资源:公司年报

尽管其半年度报告(于2月发布)中有迹象表明,该行的运行不如前期那么顺利,但这些担忧在该行发布其最新的第三季度更新时得到了证实(此后,股价暴跌近6%,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尽管该行仍有望实现创纪录的年度利润,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季度收益实际上有所下降,同时还表示,其净息差继续受到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期内支出增加,而贷款减值提拨仅下跌1.5%。

联邦银行NIM的持续下降,以及坏账改善的放缓,将使该银行继续增加收入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按照过去几年的速度。

在本系列的第二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讨可能威胁银行继续为投资者创造丰厚回报的能力的其他各种问题,就像近年来所做的那样。当然,这将着眼于银行维持其最重要的能力完全免税的股息也一样观看明天的“第2部分: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时代的终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